贵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创办于1942年,为“国立贵州大学”以来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2016年5月,按照学校学科调整安排,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所属历史系、民族学/人类学中心与原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合并,共同组建为“外围投注365(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在历史悠久的办学过程中,曾有姚公书、张振珮、侯绍庄、杜文铎等一批在国内历史学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在此任教。其中,姚公书与史学家谭其骧、史念海共享中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之誉;张振珮的《史通笺注》与刘知几研究著述,乃是“史通”研究的经典;杜文铎、侯绍庄等主编的多卷本《贵州通史》,跻身全国区域史研究的典范。历年来,已经培养了5000余名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包括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谌贻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学院现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1人;教师年龄结构优化,高级职称、博士学位人员比例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教师比例为76%,高级职称教师占71%;教师队伍中既有海外著名大学留学或执教背景的海归专家,亦有长年从事历史学研究、国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成绩卓著的本土学者,近年更有一批国内著名院校毕业的历史学、民族学、哲学博士加入。
学院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已经成功申报获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1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多项,在国内高校的国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学科与学术影响。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在此挂牌,为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及“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
历史学学科于2004年获批“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1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4年,历史学被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在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西南及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并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学科优势。其中,在历史与地方文化研究领域,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成立“清水江学研究中心”,获贵州首个申报成功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项,已经出版多卷本大型档案文献《天柱文书》(1-22册),同时陆续配套出版了“清水江研究丛书”论文集及专著4部。“清水江学”成为继甲骨文、敦煌文书、徽州文书研究之后又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成为了国内史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亮点,在全国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学与传统文化领域,阳明学、阳明后学研究及阳明文化研究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阳明学研究三足鼎立的重镇之一。编辑出版大型连续学术辑刊《阳明学刊》(1-8辑)、《人文世界》(1-7辑),出版国学与历史文化学术专著30余部,获国家社科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宗教与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关系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整合起中国佛教、少数民族本土宗教、西传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影响研究已形成学科合力;在贵州民族地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2010年以来,已出版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丛书“书不尽的贵州”书系等专著15部,形成民族史、文化史、社会与宗教研究组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群;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共7项。
民族学学科于2006年申报成功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民族学学科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特色重点学科。同年,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成为贵州大学唯一文科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生态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学科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达到或接近国内同领域前沿水平,近三年来出版具有较高水平代表性专著20余部;较具代表性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目前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苗族古经采集整理与研究”与“世界苗学通史”,另外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研究”与“海外苗族英法语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民族地域特色鲜明,苗学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民族历史方面“古苗疆走廊”研究受到国家民委高度重视,反响巨大。2017年,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理论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获批。
学院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力争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贵州的同步小康事业、为贵州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做出贡献。